比較教育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
開課期間: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 應華系海華組碩士班
開課單位:國際與僑教學院應華系
老師專區:
本週主題:印菲教育 16
本週版主:李子平
暫定一人來協助整理大家資料
資料分享: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網路連結,如果其內容要抄錄,請轉貼學校數位平台,並註明出處。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允澤:比較教育印菲教育閱讀心得
閱讀印尼與馬來西亞對境內華人族群政策的比較研究後,吾人認為兩國對華人的政策都是較不利於華人的。
馬來亞的新經濟政策採取馬來人至上的態度,1969/5/13後實施新經濟政策30巴仙固打制並限制華人進入馬來亞大學的配額。
印度尼西亞當局更是對華人採取身分證註記、設定某些門檻而華人無法申請某些工作等方式去分化族裔,直到2008之後才解除禁令。
馬來亞糖王郭鶴年先生便將其事業移轉至印尼雅加達擴大營業,因為印尼採取友善投資環境的政策。
鄒瓊美:印尼教育制度發展與現況之探究
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人口約2億,期中87%信奉伊斯蘭教也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仍然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等等其他信仰。
印尼因政治而影響教育政策的施行,在1989年3月27日通過國家教育法,其宗旨以繁榮公正社會,促進人民的智識生活並發展為完全的印尼人為目標。其教育制度有兩大特色,其一是民族的多樣性,其二是宗教的多樣性。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學制採6-3-3制,大學4-5年,除一般系統學校外也有回教系統之學校,其重視宗教教育及道德教育為印尼教育之特色。
印尼政府對華人採取同化政策,禁止華人文化活動包含文字及風俗,及至2001年始允許開辦華文學校,在印尼學習華文的管道有上華文補習班、學校華文選修課、新開辦的三語學校、大學開設漢語系等等。
印尼教育的問題有下列幾項:一、經費投資不足。二、教育水準低落。三、缺乏現代化教育體制。四、師資水準低落。五、貪污嚴重,教育經費常被挪用。六、伊斯蘭學校實施宗教教育,未必對學生有利。
張惠婷─多元統一 印尼教育制度發展與現況之探索
2012.11.20閱讀心得.docx
皓婷:Response paper to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
科目:比較教育
年級:碩士班二年級
學號:60080053I
本文作者此項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與最大外籍配偶來源國越南與印尼之社會價值觀與子女教養態度,
以進一步了解外籍配偶將如何帶入新文化,創造出台灣新文化。作者有別以往研究相關議題的學者,不
以台灣的角度來描寫外籍配偶的議題,反以比較分析的觀點來探究問題,相對客觀許多。
然而,筆者認為作者所採用的研究資料 Ronald Inglehart 及其團隊所負責蒐集整理之European and
World Values Surveys Integrated Data File, 1999-2002,並不是十分恰當,或許是因為作者沒有足夠的時
間蒐集大量的資料和訪談。不過,筆者認為如要探究真實的台灣外籍婚配情況,應該實地考察、蒐集台
灣當地的數據,並進行面對面的深入訪談,所得的結果較能貼近事實的情況。
另外,本文中提到的外籍配偶的來源並未加以分析其中特殊的比例,比方說來自越南、印尼、泰國
各地區的外籍配偶對社會價值觀、子女教養態度是否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又來自此三國家的外籍配
偶中,具有華人血統之外籍配偶的價值觀與台灣的相似程度較高等等,以上皆是筆者認為可在進行探究
的部分。
最後,就作者探討的結論關於社會價值判斷公私領域部分,筆者不太認同作者的詮釋,作者於此處
的結論認為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最高,所以私領域的社會價值判斷(包括同性戀、娼妓、墮胎、離
婚、安樂死、與自殺)較為開放。並認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在私領域的價值判斷上較保守。筆者認為
這樣的判斷不夠客觀,將社會價值判斷與社會經濟發展和宗教等變數牽扯在一起談論容易模糊焦點,應
進一步探究真實的原因再來分析較為客觀。
然而,筆者認為整體而言這篇研究的方向確實相當吸引人,讓人有強烈的動機想要一窺全貌,或再進
一步做更深入的研究。
文彤:印尼教育制度發展與現況之探究
一、印尼教育的演進
(1)13世紀:宗教教育為主,地點在寺院,主要授課內容為講經佈道。
(2)16世紀:荷蘭人殖民統治,教育目的為培養荷蘭人子女為統治當地的人員,印尼人無機會接受教育。
(3)20世紀:雙軌制教育體系-菁英養成學校(荷蘭文)與一般學校(印尼語)
(4)1945年:發表獨立宣言,告別雙軌制教育體系,以印尼語為國語,實行九年義務教育
二、印尼教育現況
(1)教育目的:Pancasila五項原則
(2)教育制度:
l學前教育:幼稚園、遊戲團與托兒中心
l基礎教育:小學6年、國中3年,希望可培養學生擁有在社會上生存的知識、技能與能力;其中小學更重視宗教與道德教育,理解「多樣性中統一」的原則。
l中等教育: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宗教高中,幫助學生擴展知識、發展技能、為更高階的教育作預備。
l高等教育:綜合性大學、專門學院、高等學校、綜合工業大學、宗教大學;學士後可修讀兩年碩士、三年博士的課程。此階段教育目標為精通科學、科技與研究,並發展實質技能。
(3)印尼華人教育:
l發展:蘇哈托政權實施民族同化政策,禁止華人活動;瓦希德總統時期才得以開始發展華人文化、華語文教育活動。
l種類:華文補習學校、國民學校的華文選修課程、三語(印尼與+華語+英語)學校、大學漢語系、新加坡開辦的學校、華文教師培訓班。
三、印尼教育問題
(1)教育經費投資不足,主要經費用於建設。
(2)教育水準低落,普遍只受國小教育。
(3)缺乏現代化教育體制,教育方式尚侷限於填鴨式教育。
(4)各級教育師資水準低落,又因薪資低,80%教師在外兼職求溫飽。
(5)貪污嚴重,教育經費經常遭到濫用、落入貪官汙吏口袋。
(6)伊斯蘭宗教學校傳授穆斯林教義,恐無助於學生發展謀生技能。
彥廷摘要:印尼華僑華人史 第五章 由盛而衰的華僑華人教育事業
1950/7 起,取消聯邦區補助華僑學校的規定。遵照印尼教育部規定課程的印尼籍華裔學校,補助 80%。
1952/5/15,【外僑私立學校條例】,
外僑學校定義:教學語言為外國語,10名以上學生
小學三年級起,每周必須教學4學時以上的印尼文
開辦前一個月向政府申請。不得教授妨礙印尼安全的課程,不許有損國家或其他種族感情的事件,不得有侮辱、謾罵或政治性圖、文、演、唱。學校衛生、光線與安全符合要求。違者可解聘教師或關閉學校。
對教授印尼文之規定,學校主持人或校長可以請求變通辦理。
1955/1/13,【外僑私立學校監督條例】
1. 小學三年級起,印尼文列入必修,每周最少 4 學時。
2. 小學五六年級起,每周一次印尼文史地課程。華僑中學應按印尼國立學校印尼史地課程的 25% 資料授課。
3. 重申 1951/5 條例的禁令:不許發生有礙教學與治安的騷亂,不得辱罵其他集團、不得宣傳某種信仰、不得表演有辱某一集團感情的劇曲。
4. 每三個月填報師生變動表格,課程變動須立即呈報。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師生都必須符合要求。違令教師得隨時禁止其上課。
5. 逐步將外僑學校引導至民族教育的道路。
1957/11,【監督外僑教育條例】
1. 外僑學校定義:教學語言為外國語,採用外國課程,教師中有一半以上為外僑。
外僑定義:在外國出生者;1949/12/27以前在印尼出生,1949/12/27-1951/12/27間脫離印尼國籍者;持有效外國護照者;1949/12/27後出生,家長為合法婚姻且屬外僑者;未辦結婚手續,孩子國籍隨母親。
2. 校長及教師必須申請執教准字,交印花稅。
3. 印尼籍華裔學生不得在華僑學校上課。除了指定學校外,外僑學校不得招收印尼籍學生。
4. 教科書需經教育部門批准。
5. 不准開辦外僑高等院校。
師資限制
1957/7,60/01/S號決定,1957/12 外僑教育司通告,外僑學校校長及教員必須通過印尼文考試,領取執照准字後方准授課
限制辦學範圍
1958/4,【關於設立外僑學校的城市和地點的決定】,限制了辦學地點。
取締華校
1957/5,Nusatenggara 省於6/17起關閉47間華校,9月重開了七間。
1958/10/19,頒布接管台灣華僑學校決定書,撤銷親台學校開辦准字,由印尼政府組成的接管委員會於11/31前接管,改為印尼學校,中國籍教師被解聘,印尼籍教師考試合格者准予留用。
1959/5,商業部頒令禁止華僑小商在縣以下地區營業,地區華校以各種名義關閉。7月頒令,華僑學校校長或教師未取得印尼文文憑者,須於1961/8離職。
1959/10/17,茂物當局頒令禁止外僑初級中學及小學招收一年級新生。
頒布禁書和禁歌
1952起
武氏緣:
印度教育發展:
印度教育發展經過了長期的過程。其中英國殖民主義對印度的教育及遠程教育有著深遠的影響。
1. 函授教育: 1947年獨立后印度只有19所高校和700所學院不能滿足入門對教育的需求。20世紀60年代初,印度規劃委員會對人們提出了創辦夜大學和提供函授教育的建議。1962年在德里大學建立了函授課程與繼續教育學院,之後很多大學也開始提供函授教育。
2. 在印度建立國家和邦立開放大學:印度政府發展遠程教育的重要一步是1985年建立了國家開放大學-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由國家總統擔任大學的榮譽校長。
3. 印度1991年按照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建立了指導全國遠程開放教育的遠程教育委員會。印度在近四十年的探素中,同時用法規確立院校職責、地位的權限。印度的遠程教育是以印度英迪拉甘地國立開放大學為主提的遠程教育。總籌遠程教育的資源開發,建立了資源共享的協習作機制,確定了各級各類遠程教育機構的目標定位。
子平比較教育(第十一週)閱讀心得
本週閱讀文章:
〈菲律賓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
※[1]徐 茗 撰
文章摘要
目前菲律宾华文教育尚未走出低谷,华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菲律宾的华文教师身处华文教育的最前线,他们是华文教育政策和华语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对提高华文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研究他们对华文教育的认知与态度,对深化华文教育研究、推动华文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2]
本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調研法。
本文的目的:
本文在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菲華文教師對菲華文教育的總體認識和對華語課堂教學有關問題的態度,總結了他們對制約華文教育發展的因素的看法,並提出了改進菲華文教育品質的幾點對策和建議。
本文研究過程:
作者受菲律宾华商联合总会邀请和国侨办的派遣,承担2003-2004学年度菲律宾华文教师培训班的教学任务。该年度华文教师进修班分为基础级和提高级两个层次,每层次一个教学班,共有学员62人,分别来自大马尼拉市14所华校。为了解华文教师对华文教育的态度,笔者于2004年2月对学员进行了题为《菲律宾华文教师调查表》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1份,收回有效问卷60份,回收率为98.3%。对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3]
本文研究之結果及建議:
数据显示,菲律宾本土的华文师资不能满足需要,半数左右的教师必须从外界引进,外界师资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大陆地区,占到了外来教师的63% 左右,其次为香港和台湾地区。
建議: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 大力深化华文教育改革。
(三) (华教各界和华人社团统一认识,加强合作。
(四) 营造良好的华文教育整体环境。[4]
※徐茗,女,1974年生,安徽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主要
研究领域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语法。
[1]〈菲律賓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一文出自: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4期(总第74期)。
[2]摘自:〈菲律賓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一文頁85。
[3]摘自〈菲律賓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一文頁84。
[4]此四項建議摘自〈菲律賓華文教師對華文教育態度的調查研究〉一文頁90。
上課筆記:In class
上課內容與討論,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或是建議。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