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
開課期間: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 應華系海華組碩士班
開課單位:國際與僑教學院應華系
老師專區:
本週主題:教育研究方法 04
本週版主:麥皓婷
暫定一人來協助整理大家資料
資料分享: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網路連結,如果其內容要抄錄,請轉貼學校數位平台,並註明出處。
12年國教 聚焦師資培育
2012-11-06 中國時報 【張國恩】
十二年國民教育制度即將實施,但大家都把焦點放在免試分發的比序與比例方面,反而很少有人關注,在新體制下的師資培育制度要如何因應及改革。其實分發是十二年國教末端且次要的問題,如果大家仍停留在九年國教的思維中,我擔心,它的實施成效堪慮。十二年國教宜有不同於九年國教的目標與做法,茲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教育目標不同:要提升國家未來競爭力,人才培育不能只重學科知識,基本能力的培養更重要。十二年國教強調學生基本能力的建立與學習習慣的養成,例如:科學探究與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與溝通能力、團隊與合作學習能力、批判能力、閱讀習慣、創新思維等。
二、多元化的創新教學: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建立基本能力及養成學習習慣,教師們不能只重視基本學科知識的傳授,更需運用創新而多元的教學方法。
三、多元化評量:以往評量系統非常單一,僅以學科成績為唯一標準;十二年國教實施後,學科成績僅是評量項目之一,多元化能力的鑑定更為重要。
四、新型態的課程發展:新制度下的課程設計需涵蓋有系統的學科知識與融入式的能力養成教材,此類課程設計需有不同的思維,惟大家目前都未有此方面的經驗,故需學者們共同努力完成。
五、職能探索與輔導機制的強化:十二年國教體制下,學習成就不同的學生會放在同一班學習,將產生更多的學習落差,所以學校的輔導功能更需強化。另外,由於學生的職能性向與分流需提早注意,因此適性輔導與適性發展系統更需健全。
六、特殊專長與資優學生的發掘與培育:十二年國教較重視多元化的學習表現,所以對於少數具特殊專長的學生需施以不同的教育,這些工作包括特殊專長學生的客觀認定、身心輔導與資優教育的實施等。
十二年國教的成敗,在於教師是否具備詮釋十二年國教課程及內涵的能力,因此,如何重塑師資培育系統,實為當務之急。個人針對適合十二年國教發展的師資培育方式提出以下建議:
一、重建為人師表的條件:將來教師除了服務熱誠與專業素養外,更應具備如文化藝術素養、科技應用與科學探究、國際視野、良好體適能等多元能力。
二、改變現有「工程師式」的師資培育方式:目前的方式是修完教育部訂定的「教育學程」,並經檢定考試通過後,就可具備教師資格。但是現有的教育學程科目已無法滿足未來教師的要求,因此,建議教育部放手讓各師資培育大學各自建立具特色的師資培育方式。
三、拉長師資養成時間:十二年國教實施後,教師的功能更趨多元,所需具備的能力要更多,自然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養成,建議可在同一所師資培育大學建立「學士+碩士」五或六年的師資培育期程。
四、發展十二年一貫師資培育大學:現行「教育學程」分為國小與國中兩種,各由不同大學負責,如何建立十二年一貫的師資培育制度也是一項重要課題。此外,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師資培育應重質而非重量,個人認為,全國不需要太多的師資培育大學,只要三所就已足夠,建議北、中、南三所師範大學各自整合鄰近教育大學,成為負責培育從小學到高中的一貫師資機構。
十二年國教的精神及立意是值得讚許的,以多出三年的時間來培養及提昇學生基本能力,進而提昇國家的競爭力當然很好,但重點是要慎重思考師資培育制度要如何配合十二年國教的實施,這方面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而是把焦點都放在次要的地方─分發。如果政府政策不變,大家觀念不改,忽略了根本問題─師資的培育及發展,十二年國教政策恐難以落實,這將是非常可惜的事。(作者為台灣師範大學校長)
資料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2110600576.html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允澤:比較教育教育研究方法閱讀心得
閱讀教育社會學的分歧性後,吾人認為兩者之間差異性並不至於差異太大,因為有些學者是在兩領域都有學習過的。
吾人曾經學過傳統社會學理論,只是差異在分析的對象之不同。
但主要仍然還是用衝突論或功能論來做為基本論點基礎。
至多差異在於呈現方式之差異而非論述。
鄒瓊美:教育研究的方法
研讀翁福元老師的文章其中一段「研究方法的改變」提及教育研究會受到自然科學量化的影響。所以問卷調查會呈現出教育的問題,如此即能加以了解及解釋教育問題。
近年來研究調查的方法有些許改變,如將大樣本調查範圍換為小樣本的深入分析及了解,並且強調教育問題立即解決的「行動研究法」來取代傳統以教育知識或原理所做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研究方面主要歸納成三項,分別是第一、傾向合作研究。第二、縮短教育實務間的距離。第三、和教育政策發展密切關係。結合如國科會等大型機構共同研究,除可節省經費也比較容易獲得許多資源,現今教育研究和教育實務距離越來越大,研究人員必須和現職中小學老師及行政人員參與研究,如此有助於改善學校的研究發現。當今教育政策制定的趨向是廣聽各界建言使得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越發緊密。
綜歸以上之探討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實務是有距離的,但為了提升教育政策素質及適切性和可行性,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應相互尊重與了解並應該發展適切的關係以促進教育學健全之發展。
張惠婷
本篇在討論有關教育研究的範圍,作者有講到過去是高等教育研究人
員在做教育研究,現在的中小學老師也有能力做研究,主要是以教學研究
為主。而因後現代主義的影響使得教育研究可以做質化研究法和劇本研究
法。作者也提出政治和教育研究的不平等。往往學者研究的成果不能對國
家有所幫助或者是政府有很多的考量,所以採用的部分很少。這是從大體
來講教育研究的意義。
但是我認為教育研究不完全研究教育的架構或教學方法而已,而是要
全面性的。我的意思是教育是有一種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他是一種老師對
學生愛的表現。我們更應該把這樣的問題加入研究的範圍。如果我們只單
純的研究教育或教學的結構會造成老師只關心教育的本質,就會像工廠的
經營模式,機械式的教學方式,缺少了人性。
彥廷摘要:
行動研究
一、起源
1. 1930 年代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Lewin所提出,來鼓勵社會工作者運用研究以促成社會的改變。
2. 另一說 1933 年至 1945 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局局長的 J.Collier,與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與非印地安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最好的研究方法,就是該局內的同仁與局外的一般人士共同合作進行研究,並將這種研究方法稱為「行動研究」。
3. 1940 起行動研究曾廣泛被使用,1950年代 Corey 將行動研究的模式引進教育研究中,鼓勵教師在教學實務中成為一個研究者,改進自己的教學。
4. 1960年代由於「量化研究」興起,使得行動研究衰退;但 1970 年代英國在教育領域又開始發展行動研究,強調它是可量測學習成果的預先計畫書。
5. 1980 年代初期,Schon提倡「反省」的觀念,行動研究再度抬頭。 1980年代中期行動研究再度廣為興盛。
二、定義/特徵
__1. 諸家說法:
____a. J.Collier:行動研究,是實際工作者以科學方法,研究他們自己的問題,以期對他們的決策和行動有所引導、改正並加以評價的過程。
____b. K. Lewin:行動研究,是指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件合作事業上的方法。
____c. 李祖壽:行動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領域謀求革新的方法之一,它也是一種團體法,注重團體歷程與團體活動,還特別重視行動。尤其是實際工作人員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行動中尋找問題,發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驗證真理,謀求進步。在教育方面,它是行政、課程、教學各方面謀求革新的重要方法。
____d. 陳伯璋:行動研究是「行動」和「研究」結合的一種研究方法,亦即,情境的參與者(如教師)基於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的研究,以尋求實際問題的解決。
____e. 黃光雄、簡茂發綜合各派的說法,認為Action research是小規模的介入實際情境,對當前事務中獨特問題的探究;通常由直接涉事的那些人負責執行,並對此一介入的效果作嚴謹的檢查,旨在促成某種獨特情境的改變。…這種由工作者共同參與,謀求工作情境中當前問題之解決,評價並導正決定和行動過程的研究方法,就是行動研究法。
小結:行動研究就是由實務工作者,針對工作場所的特定問題進行研究,並結合學者專家的力量,採取有計畫的行動,來解決實際所遭遇的問題。
__2. 行動研究的特徵:
____a. 研究焦點
行動研究以解決解決實務問題為導向
行動研究結合了對問題的「研究」與「解決」
研究的問題或對象具有特殊性
行動研究關切實際情境中的特定問題,同時其研究的對象也是特定的某一群人,不必考慮其代表性。
____b. 參與人員
從事行動研究的人員多為實際工作的人員
從事研究的人員就是應用研究結果的人員
行動研究有時需仰賴專家的協助,唯專家只是從旁指導
____c. 研究過程
行動研究的環境就是真實的工作環境
行動研究的過程重視協同合作,採取共同計畫、執行與評鑑的方式進行
行動的計畫是屬於發展性的計畫
強調問題解決的立即性,而且是一個循環的歷程,在研究的歷程中不斷的檢討、修改、創造。
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像基本研究那樣嚴謹。 (假設、文獻探討、抽樣、測量、資料分析)
____d. 研究價值
行動研究獲得的結論只應用在工作進行的場所,不作一般理論性的推論
行動研究的結果除了使現狀獲得改進之外,同時也使參與研究的實際工作人員獲得專業的成長
評論行動研究的價值,側重於對實際情況所引發的改善程度,而不在於知識量增加的多少
三、假定/理論基礎
__1. 實用主義(pragmatism)
__2. 批判論(critical theory)
__3. 行動理論(action theory)
____由 Parsons所提出,他認為行動具有下列特徵:
____a. 是一個(組)為達目的的行為;
____b. 行動必須發生在環境或情境中;
____c. 涉及到行動者個人的動機、能力與精力;
____d. 行動並非單獨產生的,而是整個社會的一環。
四、相關概念
五、資料蒐集/研究流程
__1. 確定研究問題及其重點
__2. 與相關人士討論初步計畫
__3. 參考相關文獻
__4. 決定研究方式(觀察、訪談、問卷、照片、錄音帶、 錄影帶、文件分析等)
__5. 進行資料收集
__6. 進行資料結果分析與解釋
__7. 提出改進建議研究報告
__8. 進行經驗分享
六、目的
行動研究的目的在於解決當前的問題,以收即時應用之效。行動研究的目的不在追求基礎知識,也不在尋求大量事例的通則,或將研究發現應用於解決所研究的問題以外的其他方面。換言之,行動研究的焦點在於即時的應用,而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遍的推論,只考量切近情境中的問題,注重立即的應用。
七、影響
八、流派/研究領域
__1. 組織的行動研究
__2. 社區發展的行動研究
__3. 教育的行動研究
__4. 護理的行動研究
九、優勢與限制
__1. 能廣泛運用至各層次和各領域。
__2. 能幫助實務工作者確定問題及其解決之道。
__3. 促進研究者革新其工作流程,藉由不斷的監督、反省、發現、修正、行動,進而發現工作的潛在問題。
__4. 提供合作研究的空間,增進同事間良好關係;行動研究強調伙伴關係,不是單獨行動,採合作方式進行。
__5. 行動研究結果常流於「微觀」,忽視社會脈絡。
__6. 行動研究常限於個別工作者之間的合作,而非整體機構與機構間的協同,忽略了組織文化、政策與制度。
__7. 「效度」與其他方法論的問題尚未解決,研究的取樣,資料處理較為簡易,而且有關變項的控制也較鬆散,所以研究的內在、外在的效度都低,很難將研究的結果推廣應用。
__8. 工作者未必具有實施動力;若是因上級指示或制度要求進行研究,研究者缺乏成就感,研究可能成為工作的額外負擔。
__9. 人員協調困難,分工合作及協調不易:教師和學者專家的時間、工作分配不易,例如學者專家可能會左右教師的想法和做法。蒐集資料上也可能受到上級或其他同事的阻礙,無法得到確實的資料,因而影響到研究的品質。
__10. 角色調和易產生困擾,不易兼顧研究與工作的角色。
__11. 研究者的自我應驗預言:由於實際工作者又是研究者,是否能很客觀而正確地診斷出問題進而研究,實在是一大疑問,而且由於研究過程中大都是技術的考量,很難有自我反省和批判的機會,所以可能會形成研究的自行應驗效果,這對問題的解釋並無太大的幫助。
子平比較教育研究(第十週作業)
本週閱讀之文章:
《教育研究法》葉重新 著
教師具有教學、研究、服務的職責,教育的成敗與國家的興衰有密切關係。惟教育問題錯綜複雜,經緯萬端。近年來雖然科技一日千里,但是教育問題層出不窮,有識之士莫不引以為憂,於是社會大眾對教育改革的期盼,日愈殷切。
本書的撰寫旨在協助各級學校教師,提升研究的知能,同時提供師範校院與各大學教育學程,作為師資培育的教材。全書分十五章,內容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理念,並且介紹各種教育研究方法,同時將教育研究所涉及的統計方法,作簡要說明。書中理論與實務並重,深入淺出,易讀易懂,對有志從事教育工作者,有莫大的助益。
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質
本文的目標:
(1)了解教育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2)了解教育研究的特徵
(3)了解教育研究的各種用途。
(4)了解教育研究的分類。
(5)了解教育研究的者應遵守的倫理道德。
本文摘要:
(1)教育研究就是剖析教育問題,提出教育興革策略,提升教育品質。
(2)以科學方法研究教育,必須具有(A)客觀性;(B)驗證性;(C)系統性;(D)創造性。
(3)教育研究具有五個步驟:(A)以人作為研究對象;(B)有特殊的目的與價值;(C)具有科學性;(D)具有複雜性與多變性;(E)具科際整合性;
(4)教育研究有六項功用:(A)建立新的教育理論;(B)提供教育行政決策思考;(C)提升教師教學績效;(D)提升學術研究能力;(E)作為輔導學生的依據;(F)作為教育革新的參考。
(5)依研究目的教育研究分為:
1.基礎研究
2.應用研究
3.行動研究
4.評鑑研究
文彤:台海兩岸華語文教學法之比較研究
一、華語文教學背景
(1)華語文教學全球化
華語文是目前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由於貿易的需要,許多外國人開始學習華語,在全球形成一股「華語熱」的風潮。語言學家預測,華語在未來將與英語、阿拉伯語及西班牙語並列四大主要語系,其重要性不可小覷。
(2)華語文教學政策化
l臺灣方面:成立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發展對外華語文教材、培訓華語文師資並制定華語文能力測驗
l大陸方面:組織中國海外交流協會、廣設「孔子學院」、在各地舉辦華語文教學相關研討會
(3)華語文教學競爭白熱化
近年來,大陸與台灣一同攻佔華語文教學在國際上的市場。大陸方面積極地展開攻勢,除了在各地廣設「孔子學院」外,大陸的簡體字和拼音系統更是佔有優勢。而臺灣則以優秀的華語文師資開起口碑,秉持著教導繁體字的同時,也傳授蘊含在文字背後的歷史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重「質」而不重「量」。
二、臺灣華語文教學之發展
(1)民間華語教學機構林立
(2)各大學廣設語言中心,招收外籍學生來台學習華語
(3)大學開辦華語文教學系所,培育華語文教學人才
(4)開設短期華語文師資培育班,培育對華語文教學有興趣者
(5)國家對外華語文教學政策委員會,制定測驗與認證考試
(6)華語文教師使用多元教學方法,輔助學生學習華語
二、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之發展
(1)發展時期可分為開放前30年與開放後20年二期
(2)目前已發展至一定的規模,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國家積極成立學術團體、已在國內外舉辦多次學術會議
三、對外漢語教學法之發展概況
(1)目的:培養學生使用漢語溝通的能力、傳播及發揚中華文化
(2)成就:除了傳統的直接教學法,華語文教師普遍能夠使用各式教學方法,如:任務式教學法、視聽教學法等,透過各種實際操練來加
強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3)挑戰:多媒體教學、遠距離教學時代來臨,對華語文教學帶來不小衝擊。華語文教師該如何快速吸收且經熟目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新興教學法,並能有效率地達到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一大考驗。
武氏緣:
教育研究方法摘要:
作者: 江芳,王國英主編
ISBN: 9787561769232
内容简介
为了有效地开发人的潜能,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应当具备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这些不言而喻的条件之外,在知识结构方面也应当有其特殊性,我想,这个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专业知识本身,应当更侧重于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整个知识体系框架,从中去理解专业知识本身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他们很可能对学科前沿的内容掌握得并不详尽,但应当知道那些内容出现的理由以及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应当知道那些内容的创造性之所在。
第二,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的美感,其中包括教育学的有关知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表现出必要的道德水准和修养,并且能够去影响受教育者。
第三,应当有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已经谈到,现代社会的变化节奏在不断加快。与其相关连,其变化形式也将会越来越复杂,使人目不暇接。这些都要求人们具备相当的心理承受能力。
本书分十二章,主要包括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选题、教育研究的设计、教育观察法、教育测量法等内容。
上課筆記:In class
上課內容與討論,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或是建議。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