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研究
授課教師:楊聰榮 (台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
開課期間:2012學年度第一學期 應華系海華組碩士班
開課單位:國際與僑教學院應華系
楊聰榮:比較教育研究
老師專區:
本週主題:比較教育方法 07
妙麗、錦珠、玉燕:
我已經將你們的帳號都放入,請你們試試。妙麗請不要再把帳號刪除。
瓊美、小武:
記得寫上你們的名字,如果要討論請你們隨時和我聯絡。
楊老師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
「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描述多位華裔人士在美國的成就。
美國在台協會宣布,本會與僑委會、中正紀念堂共同主辦的全新特展「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將於本月19號開幕。美國素有「民族熔爐」之稱,因為來自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人,共同促成了美國的成長與壯大。特展收集了許多華人遠赴新大陸的辛酸歷程,訴說了他們如何在美國落地生根,並用自己的所學和勤奮回饋美國社會,讓美國能有今天的蓬勃和多元。
美國在台協會前一次所舉行的「美國人在台灣的足跡」特展,呈現的是美國對台灣發展的貢獻;這一次的「華裔移民對美國貢獻」特展,將反過來呈現華人移民在美國日益茁壯的過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助力。
展期:2012年9月19日至10月10日
開放時間:早上9點至下午6點
展場:國立中正紀念堂3樓志清廳
地址:台北市中山南路21號
免費入場
只到十月十號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本週版主:林彥廷
暫定一人來協助整理大家資料
資料分享: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書目,包括課堂講義及同學提供的材料,及自行找尋的參考資料。
請整理相關議題的各種網路連結,如果其內容要抄錄,請轉貼學校數位平台,並註明出處。
課前準備 Before class
在上課前撰寫課堂講義之摘要及心得,負責報告組別要準備回答問題。
允澤:比較教育方法閱讀心得
翁氏所著180-192,說明高等教育經費分配之方式。但自從1990年代的大規模改制為大學後經費分配問題日益嚴重,教育資源被稀釋。(並未實行過去之制度)
2007學年度時,大學錄取率甚至實質上破百(加計缺額校系人數)。
台灣並未長遠規劃人才配置上的準確性,而採取了所謂放任式的招生方式。造成高成低不就的窘境。
教育經費並未精準投入高等教育系統上,高等教育的學校升格條件在某些年份根本就像上快捷課程一樣能夠快速完成。
大學經費用齊頭平等式的假公平來打擊辦學士氣,經費分配其實要按照該校的類型特性不同來給予之。
國家是要維持整體社會的發展而非去討好(圖利)財團,這是種不道德的交易。
台灣的虛擲經費在許多不適宜的規劃上,而未善用資金否則台灣早就追上南洋的開發國家咯。
楊氏所著171-182,用「核心-邊陲」的概念來說明教育制度之問題,此法是有爭議的,因為我過去來探究勞工事務問題時也發現此法對於開發程度不同之國家的會帶有區域性歧視的嚴重問題。(文中以西方視角來看天下)
用社會學衝突論來看,這些國家受到新帝國主義(美國)的文化侵略與洗腦,是一種雙方不對等的關係。
用社會學交換論來看,美國新帝國主義用文化與教育援助來交換當地的物資,是一種交易的關係。
用社會學功能論來看,美國新帝國主義用文化與教育援助來控制這些國家,是一種帶有功能的關係。
(參考社會學︰蔡文輝,三民書局1978初版 2006再版13刷)
彥廷摘要與心得:比較教育中的批判民族誌
一、質的研究與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的發展:
__1862 年,多倫多公立學校督學開始出版年度報告。V.L.Masemann 認為可以視為比較教育發端。其後受到其他學科的影響:教育行政、教育測量、經濟學、政治科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等等。當代的研究旨趣在於國外援助模式、教育發展與革新、學校效率與教育問題的大量解決。
比較教育的歷史:
__啟蒙時代開始,邏輯思考成為最被推崇的形式。西方世界因此重視經驗性與量化研究。所謂的邏輯思考即是:收集資料,研究關係,做出結論。由於自然科學與實證主義興起,知識形式化整為零,教育研究也開始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客觀性。然而,教育研究也逐漸遠離現實,重視巨觀而忽略微觀,只有量化而無法揭示其他質性活動。
__1960年代,巨型理論 (grand theories) 和方法論正統 (methodological orthodoxy)受到挑戰,與自然實證論有關的種種研究方法,逐漸不能滿足解釋社會現象的需求;質性研究則能補充量化研究的不足,其中又以民族誌與個案研究為代表。民族誌與教育結合,為質性研究方法論提供堅實的基礎。
__比較研究早期,主要集中在國家教育體系類型的分析;當時人類學與社會學也喜用類型來定義社會。經驗研究受到重視後,比較教育開始重視大規模的教育成效。1945 年後,人力資本理論取向的研究受到重視,比較教育的重點也轉向為「將個體視為教育體系的產物」。不過對於學校教育過程的研究仍然不夠充分。想探究學校與教師如何使學生社會化進入技術理性,應該運用批判民族誌的方法。
二、批判民族誌的意義及理論基礎
V.L.Masemann:
__方法論:人類學、質性研究、參與觀察者
__理論基礎:批判社會學、哲學、
Simon & Dippo:
__理論基礎:批判理論,「現實是什麼?」>>>「現實能是什麼?」
__分析重點:
1. 各個社會群體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2. 這種不平等權力關係的歷史-結構性原因
3. 一個真正民主、啟蒙的社會中,對於特權/壓迫對立關係的理想解決方式。
Ball:
__批判民族誌是一種揭露種種不平等及其來源的研究方法。
J. Thomas:
__在傳統文化探究邏輯中應用某種具顛覆性的世界觀。一種更直接的思考形式,去思索文化、知識與行動之間的關係。學者的工作是描述、分析與審視那些隱藏於背後的因子、權力核心與假定等,這些背後因素是具有壓抑性、壓迫性與限制性的。
__批判民族誌可以視為帶有政治目的的傳統民族誌。一方面是民族誌,一方面又是批判性研究。從理論構成而言,批判民族誌由知識論及社會理論合流而成。知識論方面的趨向,反映了突破量化、轉往質性方法發展的趨勢;也與當代詮釋運動有關。批判取向社會理論,使得研究者開始質疑教育中的既有範疇,懷疑學校教育的社會控制功能,批判學校教育所造成的社會矛盾。與單純客觀描寫現實的傳統民族誌相比,批判民族誌是具有批判性思考的民族誌,進一步質疑各種探究形式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因果比較研究法
__在問題發生之後,探討其原因;又稱為事後回溯研究。適合於:
1. 研究者無法操縱自變項。
2. 操縱自變項會違反研究倫理。
3. 有現成資料可供分析。
__因果比較與相關研究
1. 兩者均探討變項之間的關係,都無法操縱變項,都可以作為實驗研究的基礎。
2. 相關研究只需要一組受試者,就可以分析兩個以上變項的關係;因果比較研究需要兩組或更多的受試者。
__因果比較與實驗研究
1. 兩者都需要一個對照組,比較其平均數與研究對象有無顯著差異。
2. 實驗研究可以隨意操縱自變項,觀察自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因果比較研究只能由依變項來尋找自變項。
__研究設計:
1. 關係性研究
2. 標準組設計
__研究步驟:
1. 陳述問題
2. 提出假設
3. 選取樣本
4. 使用研究工具
5. 分析資料
6. 解釋研究結果
a. 查明有無共同原因
b. 勿使因果混淆不清
c. 查明其他自變項的影響
__影響效度的因素:
1. 受試者特徵
無法隨機取樣,標準組與參照組許多特徵不同。減少誤差、提高效度的方法有二:
a. 將受試者配對,使參照組受試者各種特徵盡量與標準組相同。
b. 使受試者具有同質性。
2. 受試者所屬地區要盡量一致
3. 研究者的態度要客觀、中立
4. 其他,如受試者合作意願、測量工具信效度等等。
__因果比較研究法的優點:
1. 適合於不能採用實驗研究法的情境。
2. 不必像實驗研究法那般嚴謹控制變項,也能發現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3. 比較不會違背研究倫理。
4. 需要時間與經費比實驗法少。
__因果比較研究法的限制
1. 無法操縱自變項,不能確實證明變項間的因果關係。
2. 無法隨機分發實驗組與參照組,因此兩組受試者特徵並不相等。
3. 研究者可能無法發現其他變項與依變項的關係。
4. 要確定兩相關變項之間何者為因,尚須利用路徑分析。
瓊美:學校教育革新
歐美國家致力於學校教育改革,在英國有『中央經費支助學校』的設置,美國有『公辦民營』的興起,本篇文章將針對國民義務教育學校『公辦民營』發表一些看法。首先從字面上很容易就了解何謂『公辦民營學校』,簡單說即政府設立學校,委由民間團體經營的意思。這在台灣尚未形成只有特殊幾個相類似實驗性質學校或機構,所以台灣多數的學校目前若非公立就是私立學校兩種而已,那『公辦民營』介於兩者之間到底有何探討方向。
經費方面:公立學校經費是政府編列預算而來使用上須依照相關規定來核銷所以辦學及制度會有些僵硬,教師的待遇也是僵硬,因為無存優汰劣的制度造成部分教師會無思於精進教學方法,使教學流於形式。因為政府興辦經費來源不愁,自然就無倒閉之可能學生受教權不會有影響。
改革方面:迷思明星學校而產生的補習情形使得教改一直改不好,起因於國人與歐美人的觀念不同,大多數認為不可輸於起跑點,所以補教界、家長、出版商、政壇相互形成一種微妙關係,教改難以做的好。
寄望於『公辦民營學校』的成立,能否將上述問題解套也不得而知,因為聰明的國人會製造另外的新問題。
年級:碩士班一年級
學號:60185019I
姓名:武氏緣
武氏緣,丁志權“六個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財源與指出水準之比較” 的摘要:
隨著國家的發展,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先進國家比較重視高等教育。雖然社會對高等教育需求量大增,但政府對高等教育裁員的支持卻日漸緊縮。如何面對這種需求與財源的矛盾,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議題。本文從比較教育的觀點,以中,日,英,美,法,德等六個國家為對象,探討其高等教育財源與指出水准的現狀,并加以比較分析后,進而提出建議供給國家等教育財政改革的參考。
比較教育的目的:瞭解國外進步國家的情況,趨勢,找出國家教育的難解題然後提出幾個建議:
1. 均衡三種高等教育財源的比例。
2. 私立大專校院宜降低學雜費的依賴程度。
3. 提高公私立大專校院每生支出水準。
4. 落實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制度。
5. 研議政府對國立大學校院撥款額度與分配辦法。
6. 教育部對高等教育系統的規劃應可扮演更積極角色。
皓婷:Response paper to 六個主要國家高等教育財源與支出水準之比較
科目:比較教育
年級:碩士班二年級
學號:60080053I
姓名:麥皓婷
近年來,先進國家均積極擴充高等教育,為求提升人力素質,進而達到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目標。
因此,高等教育從菁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的教育。然而,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財源支持卻不增反減,
高等教育的大量需求與預算縮編的矛盾成為近年來我國教育方面的重要議題。丁教授這篇文章的內
容便是針對此問題,以中、日、美、英、德、法六個國家做為探討與比較的對象,以期提供未來我
國高等教育財政制度改進的方針。
以下筆者試就此文內容探究我國近年來高等教育財源問題。以地區分,日本與我國皆屬亞洲國家
,雖皆大致模仿美國制度,但就高等教育設置別、隸屬別、和金費補助方式就有很大的差異,已可
窺見我國高等教育預算產生問題的雛形。就隸屬別來說,我國公立大學院校總數較多,反觀日本私
校則占全部大專院校的百分之七十四,公立學校僅占百分之二十六。然私立學校數多於國立學校是
否就表示日本高等教育不如我國?
再就補助方式來看,我國高教財源主要分為三方面,政府撥款、學校財源、學雜費收入,但是政
府撥款為大宗,主要補助對象為國公立大專院校,補助將近占歲出的百分之五十,因此政府每年編
給高等教育的預算經費相當高。反觀日本高等教育財源主要來源雖也是主要來自於政府部門撥款、
中央政府撥款,但是因其國公立大專院校數僅占全數的三分之一,其餘的私立學校還是以各校基金
為主要財源,因此政府並無需增加每年的高等教育預算,即使有高等教育的需求卻不會因此產生財
源短絀的問題。
由上述情況就可以發現我國公私立學校比例不均,國公立大專院校過於依賴政府補助以維持校務
運作這兩點明顯的缺點。筆者不禁產生疑問,高等教育的開放與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和政府積極
快速設置國公立大專院校有直接的關聯性嗎?國立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力比私校生大嗎?到底是教學
的質反映高等教育的品質還是量反映出高等教育的品質?
高教財源有三大來源,此三大來源的經費無法平均協助學校運作嗎?只能大多仰賴政府補助嗎?
又為了獲取政府補助所發展出的學校系所評鑑真的就能真實反映學校校務及學務的實際運作情況嗎?
再者,根據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規定,國立大學財務自籌比例須達年度經常支出的百分之
二十這點並不難達成,若提高百分比是否就能平衡政府支出而不致產生高教財務短缺的問題?這些問
題都是值得再深思和探究的。
文彤:因果比較研究法
學號:60002009E
班級:社教系碩二
姓名:王文彤
因果比較研究法的使用時機在於:當實驗者無法操縱自變項時(可能涉及違反研究倫理),或是當事實發生後,實驗者欲探討自變項與依變項間的關係。例如:教師欲了解班級中高成就與低成就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有顯著差異、偏差行為學生是否受家庭因素影響、或是高年級與低年級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是否有顯著差異等,都適用於因果比較研究法。但需留意的是,因果比較研究法中,沒有隨機分配、且不能任意操縱自變項,因為此方法是由事後追溯兩變項間的關係,研究群體早在研究前就已經形成。因此,在解釋研究結果時,其可能受到其他非研究變項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必須釐清且仔細查明。我認為,因果比較研究法在教學現場中,是非常實用且需要的。身為一位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行為保有敏銳的觀察力,當學生們的學習環境有所改變,教師應有所覺察,並探討此變項是否影響學生的學習,而進一步思考該如何幫助學生。另外,此研究方法也可促使教師思考學生的特質與其行為模式之間的關聯性,找出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才可對症下藥,即時伸出援手。
子平: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的對話:一個概念性的討論
翁福元
文章摘要:
本文主要從教育研究的性質、趨勢及研究取向等三個層面,討論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實務之間的關係。
其中也討論了為什麼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政策實務應用之間,總是有差距存在;甚至於彼此都對對方不滿意,或是有所不滿。在諸多因素中教育研究的政治學是一個相當值得探討的變相,也是影響教育研究成果在教育政策實務上應用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因素。
本文的結構:
(1) 介紹教育研究的一般性質和當前的趨勢。
(2) 討論教育研究的去向問題。
(3) 討論教育研究之政治學的問題。
(4) 討論教育研究的結果與教育政策實務之間的關係。
(5) 提出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二者如何建立適切關係的建議。
本文的結論:
教育研究的結果和教育政策實務之間,的確存在著相當大的鴻溝,此乃肇因於彼此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之的差異,彼此之角色認知及任務要求有歧異,加上兩者傳統之關係,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像是兩條不交叉的平行線。今後,為了提升教育政策的素質及適切性與可行性,為了廣大教育研究的影響及教育實務上的應用,兩者應相互尊重、參與、認識、了解及交流,以發展出適切的關係如此對整個教育領域的的發展將有積極正面的影響。
“因此教育(學)研究未來研究的重點,初見中基礎性與應用性的研究外,更應進一步暢通教育理論與實務見共同的管道,透過實務性與理論性之研究鏈接,促使教育學門的健全發展。”(楊深坑,1998,P.38)
魏路貞: 如何鼓勵學者做和人文科學的研究補助金
一般來說,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二分法。最後一類,人文科學的研究通常採用定性的方法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比較。的研製需要較長的時間(縱向研究),但也有有限的預算這方面的研究。當我們看到一些提供的研究資助,其中大多數是自然的科學。
現在的問題是:1)是人文學科比其他的研究多那麼重要嗎?,2)缺乏科學的方法,那麼自然的科學?
討論:如何鼓勵學者做和人文科學的研究補助金
本文章主要講到批判民主誌可以幫助比較教育研究中平常不能觀察到的範圍。傳統民族誌是中立的立場,批判民族誌則加上某一政治立場,表示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其要幫助研究對象發聲。批判民族誌研究「理解」以外再加「行動」。
我在做論文時一直在想,我的研究方法到底要用甚麼必較好。看到批判民族誌時或許可以解決我的問題,它的特性跟我的研究很貼切。批判民族誌的研究方法,首先要收集資料,在收集資料時要注意證據的精確性,之後研究者要把收集完的資料作分析,才能形成一個概念。這一種研究方法剛好跟量的研究相反,量的研究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有很明確的架構。批判民族誌研究方法在開始也要有一個和假設,針對這個主題想出問題,然後收集完之料後才形成的概念。在批判民族誌的研究強調「價值導向」,就是在研究過程中都要思考不同的面向和可能性。最後本章的作者提到批判民族誌在比較教育的運用上是改善原來的型態,不只是在「理解」的層次,而是要知道背後所隱藏社會因素。
上課筆記:In class
上課內容與討論,由負責報告組別整理上課筆記,大家補充。
課後分享 After class
在上課後提出你的心得及想法,或是建議。
文彤:"國小補校高齡婦女學生的課程觀之研究"相關文獻探討
一、何謂課程觀?
(一)定義
在課程的範疇裡,學生非被動接受課程內容。在學校生活中,學生每天與教師、同儕互動,逐漸發展出一套對課程的基本看法,並據
此產生社會行動。這套相關聯的看法與行動就是「課程觀」。
(二)影響
1.如能理解學生對特定科目的知覺與理解,可協助教師改善教學。
2.如從不同層次的社會文化脈絡理解學生的課程觀,能提供較廣泛及整體性的課程改革策略。
二、何謂"成人識字教育"?
(一)定義
我國進修與補習教育法規定,「補習與進修教育,以補充國民生活知識,提高教育程度,傳授實用技藝,培養健全公民,促進社會進
步為目的。」
(二)隱藏意含
1.認定社會中所有成員都需要同一套身為「國民」或「健全公民」應具備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生活。
2.認定不同年齡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態是相同的,理解的方式是一致的。
3.貶抑成人學生的潛能與發展,只能接受「實用技藝」或基本的讀寫技能。
4.以社會實體論為基礎,忽略學生的主體性。
三、高齡婦女學生的識字觀
(一)識字的意義
1.識字=讀書
2.拓展生活空間
3.活絡人際互動
4.能獨立、自主地學習
5.獲得滿足、成就與肯定
6.建立自信與自尊
7.彌補人生的缺憾
(二)形成原因
1.重男輕女的觀念
2.家庭經濟的困境
三、心得反思與問題探討
1.這些婦女學生對補校課程有沒有獨特的看法?
2.這樣的課程觀是在何種社會文化脈絡下形成的?
3.這些婦女學生究竟是「缺乏」基本的「識字能力」,抑或她們的理解或思考方式(識字系統)與主流社會有「差異」?
4.勞工階級女性能突破社會文化結構的限制嗎?
5.家庭是女性讀書識字的助力或阻力?
四、參考文獻
黃鴻文、武曉梅(2007)。我們要識字:一群國小補校中高齡婦女學生的課程觀。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7(1),69-110。
黃鴻文、湯仁燕(2005)。 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31。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